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广西金秀县瑶山(1雄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61.3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2。体较扁平:头长大于头宽;
吻圆而高,平直向下至唇缘,上方有两个突出的大疣,鼻孔位于这对疣的两外侧,故鼻孔极近吻端,两鼻孔之间显得下陷;吻棱明显,颊部向外侧倾斜;鼻间距小于眼间距;鼓膜大而明显,直径与第三指吸盘等宽,而略小于眼径;犁骨齿细小,两齿列位于内鼻孔前内侧,左、右相距甚宽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长,前臂及手长大于体长的一半;指端吸盘大且有边缘沟,边缘沟将吸盘分隔成背腹面,背面可见到“Y”形骨迹,第一指吸盘较小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宽扁,外侧2指显然具蹼迹;关节下瘤及外掌突明显,有指基下瘤。后肢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,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,胫宽为胫长的1/5;趾端与指端同,仅吸盘较小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,几乎达第四趾远端关节下瘤;趾间蹼发达,内侧3趾及第五趾蹼达吸盘基部,第四趾两侧的蹼达远端关节下瘤,并以缘膜达吸盘;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;关节下瘤小;内蹠突小,椭圆形,外蹠突小而圆;蹠部在第三趾的下面有3颗明显的疣粒。
表242 广西棱皮树蛙成体(广西金秀)
Table 24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Theloderma kwangsiensis (Liu et Hu) (Jinxiu, Guangxi)
单位:mm
项目 1♂ 项目 1♂ 项目 1♂
体 长
SVL 61.3 眼睑宽
UEW 5.0
8.2% 后肢长
HLL 98.0
160%
头 长
HL 24.5
40.0% 眼 径
ED 6.5
10.5% 胫 长
TL 31.5
51.4%
头 宽
HW 23.5
38.2% 鼓 膜
TD 4.3
7.0% 胫 宽
TW 6.4
10.4%
吻 长
SL 9.8
16.0% 前臂及手长
LAHL 32.8
53.5% 跗足长
TFL 43.0
70.3%
鼻间距
INS 5.2
8.5% 前臂宽
LAD 6.0
9.8% 足 长
FL 27.3
44.5%
眼间距
IOS 7.2
11.7% 手 长
HAL 19.8
32.8% 第三指吸盘
FDW Ⅲ 4.0
6.5%
皮肤很粗糙。整个身体背面及头侧满布大小疣粒,较大的疣粒分布在吻棱、头顶、上眼睑,背部及肛周围,排列比较对称;四肢上包括指、趾背面的大疣粒沿黑色横纹排列;疣粒上有成簇的小痣粒,多者数十枚,少者仅一两枚,根据疣粒大小而定;颞褶上有疣,因此颞褶并不明显;鼓膜上有小疣粒;前臂外侧及跗外侧至指、趾,有向外突出成锯齿状的疣,疣间距离几相等,后肢上的更为明显,约有9个突疣;体侧的疣较低平。腹面咽喉部及前胸、前肢腹面疣粒较隆起,胸、腹部及股腹面为扁平疣。
生活时颜色极美丽。背面为鲜绿色,有不规则的深色斑,在深色处有对称或不对称的大疣粒,其上为深橘红色;鼓膜为绿色;体侧绿色较浅;四肢背面有橘红与绿色相间的横纹,在股、胫部的各有3条;肛部后端及四肢远端外侧锯齿状疣为乳黄色;指、趾端吸盘浅绿色,吸盘的游离缘色深,此深色纹沿指、趾吸盘的背中线呈“Y”形,达吸盘基部;趾间蹼绿色。整个腹面为浅绿色与紫黑褐色交织成不规则的细云斑,疣粒为乳黄色。虹彩为黑色与黄绿色交织成细网纹。液浸标本橘红色部位消退,绿色部位呈蓝绿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第一指背面基部有乳白色婚垫;无声囊;背侧有雄性线。
成体:雄蛙体长61.3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2。体较扁平:头长大于头宽;
吻圆而高,平直向下至唇缘,上方有两个突出的大疣,鼻孔位于这对疣的两外侧,故鼻孔极近吻端,两鼻孔之间显得下陷;吻棱明显,颊部向外侧倾斜;鼻间距小于眼间距;鼓膜大而明显,直径与第三指吸盘等宽,而略小于眼径;犁骨齿细小,两齿列位于内鼻孔前内侧,左、右相距甚宽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长,前臂及手长大于体长的一半;指端吸盘大且有边缘沟,边缘沟将吸盘分隔成背腹面,背面可见到“Y”形骨迹,第一指吸盘较小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宽扁,外侧2指显然具蹼迹;关节下瘤及外掌突明显,有指基下瘤。后肢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,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,胫宽为胫长的1/5;趾端与指端同,仅吸盘较小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,几乎达第四趾远端关节下瘤;趾间蹼发达,内侧3趾及第五趾蹼达吸盘基部,第四趾两侧的蹼达远端关节下瘤,并以缘膜达吸盘;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;关节下瘤小;内蹠突小,椭圆形,外蹠突小而圆;蹠部在第三趾的下面有3颗明显的疣粒。
表242 广西棱皮树蛙成体(广西金秀)
Table 24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Theloderma kwangsiensis (Liu et Hu) (Jinxiu, Guangxi)
单位:mm
项目 1♂ 项目 1♂ 项目 1♂
体 长
SVL 61.3 眼睑宽
UEW 5.0
8.2% 后肢长
HLL 98.0
160%
头 长
HL 24.5
40.0% 眼 径
ED 6.5
10.5% 胫 长
TL 31.5
51.4%
头 宽
HW 23.5
38.2% 鼓 膜
TD 4.3
7.0% 胫 宽
TW 6.4
10.4%
吻 长
SL 9.8
16.0% 前臂及手长
LAHL 32.8
53.5% 跗足长
TFL 43.0
70.3%
鼻间距
INS 5.2
8.5% 前臂宽
LAD 6.0
9.8% 足 长
FL 27.3
44.5%
眼间距
IOS 7.2
11.7% 手 长
HAL 19.8
32.8% 第三指吸盘
FDW Ⅲ 4.0
6.5%
皮肤很粗糙。整个身体背面及头侧满布大小疣粒,较大的疣粒分布在吻棱、头顶、上眼睑,背部及肛周围,排列比较对称;四肢上包括指、趾背面的大疣粒沿黑色横纹排列;疣粒上有成簇的小痣粒,多者数十枚,少者仅一两枚,根据疣粒大小而定;颞褶上有疣,因此颞褶并不明显;鼓膜上有小疣粒;前臂外侧及跗外侧至指、趾,有向外突出成锯齿状的疣,疣间距离几相等,后肢上的更为明显,约有9个突疣;体侧的疣较低平。腹面咽喉部及前胸、前肢腹面疣粒较隆起,胸、腹部及股腹面为扁平疣。
生活时颜色极美丽。背面为鲜绿色,有不规则的深色斑,在深色处有对称或不对称的大疣粒,其上为深橘红色;鼓膜为绿色;体侧绿色较浅;四肢背面有橘红与绿色相间的横纹,在股、胫部的各有3条;肛部后端及四肢远端外侧锯齿状疣为乳黄色;指、趾端吸盘浅绿色,吸盘的游离缘色深,此深色纹沿指、趾吸盘的背中线呈“Y”形,达吸盘基部;趾间蹼绿色。整个腹面为浅绿色与紫黑褐色交织成不规则的细云斑,疣粒为乳黄色。虹彩为黑色与黄绿色交织成细网纹。液浸标本橘红色部位消退,绿色部位呈蓝绿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第一指背面基部有乳白色婚垫;无声囊;背侧有雄性线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全身背面满布明显隆起的大小疣粒;前臂、跗、蹠外侧至指、趾端有向外突出的锯齿状疣;生活时背面鲜绿色,有的疣粒为深橘红色,整个腹面有深浅相间的细云斑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1350m的山区林木繁茂、阴暗潮湿的环境中。白天隐匿在常年有积水的落叶层下。该蛙是1960年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的一个鸟盆(是当地用来粘鸟类的木盆)中发现的;当时鸟盆内有许多水和腐烂的树叶,亦有多种昆虫。蛙的体色几乎与鸟盆水底烂叶一样,被误为烂叶抓出抛在地上,后来它在地上爬动时才被捉获。在鸟盆内还采到过大量细痣疣螈、强婚刺铃蟾、中华蟾蜍、洪佛树蛙,红吸盘小树蛙和白斑小树蛙等。自首次发现这一只雄蛙以来,至今已有数十年尚未发现第二只该种树蛙,说明该蛙数量稀少,极为罕见,是一种珍稀蛙类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讨论 刘承钊等(1962)在发表本新种时定名为Rhacophorus leprosus的另一个亚种,即Rhacophorus leprosus kwangsiensis。R. leprosus是来源于Tschudi(1838)发表的新属新种Theloderma leporsus。Gunther (1887)记载Theloderma leporosa为Polypedates leprosus(Bourret, 1942)。此后,Boulenger (1890a)又将该种属名改隶为Rhacophorus leprosus。Bourret (1942: 410)采用Rhacophorus leprosus种名,并载有6个亚种。刘承钊和胡淑琴(1962)在鉴定本种时与上述亚种中Rhacophorus leprosus bicolor Bourret相比较后,将本种定名为R.leprosus kwangsiensis。Liem (1970)、Frost (1985)先后恢复Theloderma属名,并将Bourret (1942)记述Rhacophorus leprosus的几个亚种恢复为种级。Frost还在注解中指出:Theloderma leprosus kwangsiensis这一亚种被进一步了解后,它将是一个种级地位。费梁等(1990c: 183; 2005a: 168)、叶昌媛等(1993:324)研究了本种与分布于越南的Polypedates bicolor(即Rhacophorus leprosus bicolor)后,将本种提升为种级Theloderma kwangsiensis,其形态特征有以下区别:本种体背面绿色,有的大小疣粒为橘红色;吸盘和趾间蹼为绿色;外侧2指间显然有蹼迹。后者体背为巧克力色;吸盘和蹼间蹼为玫瑰红色;外侧2指间无蹼。鉴于以上两种特征明显可别,本书采纳Theloderma kwangsiensis为种级的意见。